台灣經過一年多的平靜,疫情惡化得比較晚,此刻或許可以好好的再來檢視各國防疫政策的成敗作為借鏡。
#宗教與政治活動
因為宗教活動與政治活動,而讓疫情惡化到無法收拾的地步的國家,比比皆是。這方面,台灣算是有高度的共識與自制。
#長照與移工
台灣正在面臨長照與移工感染的這一波。
長照是一群比較不會活動的長者,同時,感染初期也可能是沈默的一群。
因此照護者的疫苗注射是首要之急,照護者減少與外界接觸、避免跨機構支援、人力是否足夠...都是要考慮的問題。
長照機構一旦發生群聚,可以預期的是死亡率會上升。
移工的生活條件,是否有足夠的口罩?是否有足夠的防疫知識?生病被隔離時的生計、居住環境的擁塞、跨單位派遣等等問題,也需要被關注。新加坡是最好的借鏡:國民的控制情況良好,移工的感染潮卻延燒好一段時間。
移工一旦發生群聚,因為大部分是年輕人,會影響到到生產力,但是預期的整體死亡率卻會下降(影響整體死亡率的因素很多,被感染的「分母」也是重要的因素)。另外一點是,年輕移工的高活動力、生病是否敢就醫、能否有足夠的空間隔離,則是會造成疫情不斷擴大的原因。
這兩個族群需要社會大眾溫暖的關懷。
#生活與生計
這個則是最困難的。疫情拉長了,基層的人民,需要外出維持生計,也無法居家工作(WFH),宅在家對他們來說,就等於是斷炊,因此政府的補助相對重要。
年輕人可以不出門,叫外食、網購,但是年長者,他們的生活圈是在傳統市場。要叫他們減少去市場,要有人幫忙解決他們「食」的問題,或許年輕人可以幫忙在網上代長輩訂購?或是菜販、肉販,可以開著小卡車到各巷弄去送貨(電話預訂)或讓民眾採買,是否也可以減少群聚(當然選擇性就比較少)?
#行動管制
行動管制的效果,仰賴人民的高度自律,因為和其他民主國所面對的問題一樣,台灣對高壓管制政策會有所顧慮。
歐美各國也都出現過,民眾不理會這樣的行動管制,甚至上街頭抗爭。
另外一個在封城之下的傳播,是在封城後,人們因為無助,反而更容易和親友之間互訪尋求慰藉(親人見面或聚餐,很容易會因為卸下心防而把口罩拿下),反而造成同住或非同住家庭成員間的傳染。
年輕人的活動力旺盛,無法長時間宅在家中(會有「抗疫疲勞」)。再加上,當同儕之間可能會發現「得病也不會怎麼樣」的時候,就會不以為意。
但是,藉由大量人口的跨縣市移動,(例如即將到來的端午連假,台鐵的預售票已銷售一空,這是大家所擔心的)疫情可能會在端午節的大量人口流動之後,進一步擴大(就像這一波的疫情初期,是和母親節的群聚有關)。
所以,台灣眼前最大的關卡是:端午節的人口流動!
拜託,今年端午先不要回家,以視訊或電話和長輩聊聊~
長輩們也要體諒年輕人,請勿叫他們回家~